央广视频 > 一带一路三周年系列访谈

郦金梁:我国的文化特质奠定了与沿线国家长远和睦、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

2017-01-25 13:06  来源:央广网我要评论 

  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不同的文化交相辉映、互相激荡。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推崇“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民心相通不仅能增进了解,更能创造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身份、共同的辉煌。

  采访实录:

  记者:郦老师,我们知道“一带一路”里面一共有五通,其中的一个就是民心相通,您觉得为什么民心相通非常重要?

  郦金梁:有一句古话叫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实际上两国外交更重要的是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包容、支持,就是避免冲突,所以民心相通是五通里面的最根本,最核心的。从国家治理和天下或者说是世界政治而言,民为本,人为本,所以前面的一个四通,我感觉是事权,就是事情,事情做好了是为了让民心相通,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事权容易做,人的事不容易做,所以人心是最难相通的。这也是我国外交,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这一个战略决策上,外交工作的核心点和难点。

  记者:我就听过很多的专家说,其实在这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这三年里面,我们对民心相通的重要性并没有认识得很清楚,所以在这三年的发展当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障碍,您觉得是因为我们认识的不清楚吗?

  郦金梁:民心相通是最难做的,也是最难考核的。民心有多相通这个是无法短期内评估的,这也是属于大量投入之后,短期内可能未必产生效果,因为哪怕说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对民心相通这个工程,实际上是十年,百年之后可能起到了根本的作用,在这方面就是我校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从一方面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走出去。以去年为例,我们有12000人次的教师和学生,其中6000学生人次出国工作、学习和交流,6000名学生人次是出国去进行短期学习,而不是去旅游。在这学习的过程中也是与对方国家的,目标国家的人民教师和学生进行广泛的沟通,同时我们也接受来自11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留学生,中间有751名学生来自我们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学生在我校长期的学习,和我们之间产生的非常密切、亲密的沟通、联络和共存的关系,从这样加强双边的,就是派出去和走进来的交流过程中,这些与有关的国家,人民之间的联络就更密切。

  记者:所以您觉得其实教育,学生间的这种交流,对于促进民心相通来讲非常重要。

  郦金梁:就是外交之间很多事利益相争,但是教育你会发现没有直接的利益。如果只是派人民,或者是游客旅游的去其他国家交流,这是交易性的,或者说是一次性的,去一次就结束了,而教育是终身的,而且还会传递到后代,传递到就是他的相关的家庭,家族,所以它是有长期的,然后是扩展性的功能。所以教育是最应该加强对外合作。

  记者:也就是说前者有可能能够解决广度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深的问题,但是教育可以解决深度问题。

  郦金梁:解决深度问题和根本问题。

  记者:刚才您也提到了现在在清华大学留学的这些学生,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很多其中有700多个人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您有没有跟他们交流过?他们来中国,他们到清华之后,他们的感受是什么?他们觉得文化之间,原来可能会有不理解的地方,现在理解了?

  郦金梁:比如说我们最近跟一位埃及的女同学,来到中国之前,无法理解中国奇迹是什么,然后中国奇迹如何产生。到了中国以后就发现就是发展中国家相比而言,能够使得一个国家的人民处在稳定、安全、繁荣中,这是一种非常幸运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奇迹是很多国家想要学习的地方。教育对外开放,也是教育的输出,同时也是影响一个国家里面做决策的人,对于我国的民心相通工程,我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尝试和努力。

  记者:刚才您也谈到了,其实这个民心相通它很难衡量,它不像是其他的,贸易相通什么的我们可以有数据,这个它是需要打造我们的软实力的。那您认为这里边的难点都包括什么,而教育能解决什么问题?

  郦金梁:这里面民心相通首先要了解相互的民心,就是从认知的角度上来说,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以及就是换位思考。这一方面,如果不长期的相互合作和交流,是难以实现的。即便了解了对方,对方是否认同你又是下一阶段的重要工作,所以怎么样能够坦诚的去帮助和支持与我国有同样文化根源的东方文化根源,以及从民族的种族的角度上来看,东方或者亚洲人民都是有共性的,怎么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中华文化,推广我们的就是各种成就,包括人文教育的成就,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也是一个投入的事情。

  另外一个难点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不能有太多的功利性。相对而言,“一带一路”国家,他们的人民,他们的政府,也在看着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与他们交流是图什么,如果你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诉求,那么他们只是一项交易,如果你是真诚的,为了整个亚洲地区,或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共同繁荣,世界各个民族共同进步,这样才可能起到根本性的认同,所以这个我觉得是国家和政府需要去考虑的。

  那么另外一个,我们也希望我国的其他高校,所有高校能够依赖自己的地缘优势和办学优势,作为一个国家性的行为,大量的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使得我们的教育对外开放是双向的。

  我国现在的教育对外开放,实际上从早年的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成就,到现在要走出去,要传播我国已经实现的教育成就,同时传播我们的文化和理念。这种双向的交流里面就需要是广泛的,然后是我觉得是覆盖面宽的,不同学校有不同的专注点,这样做可能坚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么在整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一代人群成长起来以后,对于我国,或者说中国文化的认同,中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理念的认同,可能会有本身的改观。

  记者:刚才您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说高校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当中,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也要发挥这个地缘优势。那您觉得学校如何发挥这种地缘优势,去传播中国的文化,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呢?

  郦金梁:就我的感受而言,就是过去一年清华大学牵头与亚洲地区的十五所高校,包括我校,共同商讨成立亚洲大学联盟。那么在9月份的筹备会议的时候,实际上各个代表学校的,就是成员学校的代表,他们共同商讨我们为什么要结成联盟,我们结成联盟以后要做什么。实际上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认同就是,我们有亚洲的身份识别和文化识别。这个用英文讲叫shared identity 和value,所有的成员也一致认为,我们应该加强紧密的合作,加强这里面的学生相互交换,教师的相互交换和合作。同时,在所有的活动中要促进并去推广对亚洲身份的认同和认知,以及希望全球能够进一步了解亚洲身份认同。

  记者:刚才您提到了有两点是我比较关心的,第一个您一直都在强调的一个词,就是说亚洲身份的认同。为什么这一点会特别的重要?然后第二个,您说这十五个院校,十五个国家的学校都提出了我们不能要成为一个松散的组织,要加强合作,要加强这个方面的沟通跟协作,如何去加强?而这两点加在一起,对于“一带一路”我们的民心相通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郦金梁:首先,您刚才说的亚洲身份的认同,实际上为什么目前而言,我们把世界分成东方和西方,是东方以亚洲为例,是在过去一百年,两百年或者更长时间处于经济的弱势,经济发展实际上是相对比例缩减的。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政治体制,以及其他的所有跟人文相关的系统,都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受到世界的挑战,尤其是发达系统的挑战。但是在全球化发展以来,中国以及亚洲经济发展,促使亚洲人民觉醒,对自己身份的那种自豪感和过去两千年或者是四千年以来东方文明发展的成就,开始有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和重新识别。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在从西方转移到东方,亚洲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点,也在未来越来越加强它的在GDP中的贡献和经济上的优势。与经济成就相关联的,就是对民族自己的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肯定。当然,我们说文化或者是传统,以及我们的民族特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要与时俱进,在保留传承的过程中要有创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亚洲高校第一要认同;第二要团结合作;第三要共同向全球发出我们的亚洲高等教育的声音。你会发现除了“一带一路”沿线,还有一系列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期望着学习东方的先进经验,或者说是成功的经验和教育成功的模式、方式,包括经济发展这个的模式、方式。

  记者:就像您刚才也提到了说民心相通的这一块,至少中国能够给予其他国家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就是传播我们中国的文化,让别人去了解我们,同时我们也去了解别人的文化,并且得以尊重。第二个层面,就是经过这几十年中国的蓬勃的发展,我们也总结出了我们的经验,我们以一个非常开放的心态告诉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断的交流,也许能够碰出更多的火花。

  郦金梁:全球化到了一定程度,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说要自我保护,其实发达国家全球化这个事情在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中是一直递进的,只不过在就是过去的三四十年,全球化获得了极具迅速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很多原因,包括技术、交通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一些发达国家他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如何能够以和平以及有效和可控的方式去获得全球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他们走的是全球化的道路,所以历史,就是全球化在近期的极速发展,是源于资本要获得更高的利润,时间长了以后他们就发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中国这样的高度组织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学习的经验,学习的能力和发展的速度是超过了他们的预期的。

  郦金梁:中国经济崛起是在这一次全球化进程中,全世界深刻意识到的一个巨大的事件,这个事件也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从资本追求利润的角度上来说,全球化实际上也惠及了全球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是这个惠及第一主要还是经济方面的,第二它可能未必持续,因为资本最后追求利润.我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那么它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支持,它是长久性的。它更多的是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持久繁荣。所以是与在过去的全球化进程中,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开放,能够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是中国古老文化一直认为的。就是两国人民和睦相处,是国之交,外交的核心利益和核心诉求。这个可能,与其他国家的那些外交战略策略不同。

  记者:其实经过了3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充分的认同说,人才先行是“一带一路”能够可持续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人才先行教育是分不开的,刚才您也谈到了,实际上我国的教育现在也对外开放的这一个部分实际上经历了一个非常巨大的转变,至少是3个方面,原来是我们的学生走出去,然后走进来,一直到现在我们要到外面去办学,但是我原来听到过一种声音,就是说,其他国家的学生在走进来的过程当中,我们可能相应的这些配套的政策还不是特别的健全,我不知道这个声音反映出来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那您觉得如果这方面我们确实还有一点可以提升的空间的话,是什么?

  郦金梁:就是从招收国际留学生,国际学生到中国来读书而言,你会发现,整个国家的数字再聚集上升。以我校为例,目前已经有3000多名学生,在本校的校园学习和就是学习。那么这些学生来自117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肤色,不同国籍,不同的文化。

  中国的高校在接收国际学生历史还不是很长,那么发展的速度很快。因此很多文化建设上,体制管理上,可能还不是非常的适应。另外一个,我们现在招收学生,是招收发展中国家学生,也招收发达国家的学生。实际上,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他们各自的经济基础和对生活,各方面设施的习惯和期望是不同的。这个如何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或者中国的高校里面,以我们目前就是日常生活的成本预算的情况下能够去实现,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我国的高校办学不是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是高预算的办学,我们是以非常低的预算,财务预算在做着世界一流大学在做的事情。所以这本身是一个挑战,在这样的财务和制度与就是情况下,如何做到国际化办学,办学的水平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本身是个挑战,也是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来考虑并予以推动。

  另外一个就是这些学生到了中国以后怎么样除了学习,我们说知识,怎么样真正融入中国,让他在哪怕以后回国之后都是高度认同中华文化。我们最近做了一项改革,就是把原先的留学生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我们以后避免用留学生的概念,我们用国际学生到了清华大学就读之后,他所有与学术有关的事情,中外学生是融合一体管理的。当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学生他的国别特征和文化差异性的诉求,那么我们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强对于国际学生的管理服务和教育,所以我们成立了国际学生学者中心,这个学生学者中心承担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加强对于国际学生在清华大学就学、生活所产生的一系列与国际有关的,与文化差异和文化融合有关的一些工作。要提高他的国际化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一体化管理服务。同时,另外一个就是承担的重要功能,我们要为国际学生建立辅导员制度,加强对国际学生的文化培育,使得来清华大学就读的学生,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在经历过这一段,学习经历之后,他是高度认同中华文化和清华精神的,那么这个是我们最近的一项改革,已经进行了快一年。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经3年了,民心相通的这一块由最一开始大家的认识不足,以至于到现在,大家慢慢的非常重视这一块,您觉得3年来有哪些成果,以及我们还有哪些不足?如果让您给提建议的话,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郦金梁: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实际上全国上下都是在全力推进。我个人感觉,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交往,包括政府间交流交往,和民间交流交往,都在逐渐加深。就民心相通而言,那么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实际上是里面,我觉得是应该是他主要的方式之一,也是重要的任务。

  作为学校,我们首先吸收“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沿线国家地区的青年学者来清华大学学习,同时也吸收他们的教师来清华大学进修,这是引进来。我们也派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出去。学校是育人,所以把学生派出去是一项重要的目标,这里面对于本科生而言,实际上除了就是科学技术的学习还有人文文化的学习也很重要这个是双向的,我国、我校的学生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也需要,所以我们推出全球南方文化浸润计划,就是安排和鼓励我校的本科学生,成建制的去往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短期的学习和访问。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对方学校,对方国家的文化,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输出我国青年人的形象和文化素养。那么长此以往的话有助于推进我国人民,我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感受度和认知度。所以这项工作是长期应该执行的,那么为什么要这么推动呢?实际上你会发现,在目前我刚才提到的就是全球高等教育的格局里面,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很多中国优秀学生在出国学习的目的地选择上很自然的,他可能偏向于要去发达国家。那么清华大学认识到就是这是一种自然倾向,而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以及长期要能够发挥地区和全球领导力的国家。如果他的青年学生不了解发展中国家,不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上它是无法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话的,也起不到领导性的作用。实际上你回头看一下我们国家和政府以及企业,在做决策的时候,在做相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无论是投资还是交往的决策的时候,有多少专家型的智库或专家能够提供意见。就是我们对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刻理解程度是多少,实际上这里面是值得反思的。

  有一个大使,他在任命担任一个国家的新任大使的时候要找这个国家的相关的介绍,找不着,他就最后买了一本旅游手册,就去赴任了。那么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应该值得反思的,为什么是这种现象?那么我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之后,推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博士项目,实际上是在培养我校的博士,他的专业是国别和地区研究,他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在清华大学学习,然后要到发达国家的合作院校去学习,然后要在我们的目标国“一带一路”沿线国长期驻守学习。学习它的各方面的人文,各方面的政治经济的情况,专业性的研究国别和地区,为祖国、为国家未来决策,提供人才智库的储备。

  通常有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和有的发达国家交往的时候,会说我们对于发达国家的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一些普通人对于中国的经济的了解,实际上这个论点反推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理存在。就是他们可能了解中国,而我们对他们的了解是不足的。当然,他们了解中国是不是全面,是不是受到了就是媒体,各种的选择,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此,我觉得加强人文交流,加强民心相通工程,这一方面的建设是有迫切性,而且在3年的实践之后,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这方面它起到的作用更持久,也需要更多的长期的坚持和投入。所以如果我们看一看,就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后交往、合作、发展这样的国际关系的前途在哪里?或者说他的未来发展的模式在哪里?我总结一下或者我个人的理解,我是觉得就是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或者说是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按照习主席指出的,其实我们是负责任的大国,不是一个称霸的国家,这是我国文化特质。那么这是奠定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远和睦、和平和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文化基础,就是我们是带着共荣的或者我们是带着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的愿望去推进双边和多边关系的。所以“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对于中国未来的就是外交格局,是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性的道路的选择。同时怎么去实现它,落就要落到民心相通。

编辑:彭兆伟

央广推荐

今日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