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视频 > 央广独家

采访花絮:跟随新疆牧民冬季大转场的艰苦历程

2014-12-05 09:04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央广网伊犁12月5日消息

转场,对哈萨克牧民来说,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事。哈萨克牧场有春秋牧场、冬牧场和夏牧场三种,分别设置在天山北坡、向北经准噶尔盆地、直到阿尔泰山的广袤山地草原和戈壁草滩地区。

  生活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近80万哈萨克族牧民,由于受草场条件的限制和高山峻岭的阻隔,放牧中依然靠牲畜转场。每年的绝大部分时间,一家一户的哈萨克牧民都要扶老携幼,赶着牧群,穿行在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广袤原野上,构成一幅幅颇为壮观的迁徙画卷。

  从11月下旬开始,新疆哈萨克牧民为了节约牧草饲料成本,保证牲畜顺利越冬,开始大规模迁徙转场,浩浩荡荡,尘土飞扬地徐徐前行。走到哪,晚上就在哪宿营。驱赶牛羊行走数百公里到达各家的冬季草场。四季转场放牧是哈萨克牧民沿袭千年的传统,因为下一季牧场中免费的水草将大大减少饲养牛羊的成本。

  凌晨三点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果子沟牧场牧民江阿布力一家就早早起身,女人们烧好一锅饭菜,男人们饱餐一顿,随即驱赶家中250只牛羊迁往几百公里之外的冬季牧场。果子沟牧场宣传委员蔡兴全告诉我们,整个冬天直到次年三月下旬,家中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冬牧场度过,孩子则交由老人照看。

  在江阿布力行进的牧道中,他说最危险的一处道路是果子沟牧场旁边的高速公路上,由于牛羊要穿越公路,而天色太早光线昏暗,来往车辆很多,经常会出现牛羊被轧死的情况。看到牛羊安全走过,江阿布力长舒了一口气,他告诉我们,在过去曾经有牧民在这里连人带马被过往车辆撞死。但即便走在较为平坦的牧道上,牧民也要用手电照亮道路,提防在两旁的深沟中,随时可能有贼偷羊。

  2013年,新疆交通部门在这一路段开建牛羊春秋季节转场专用牧道。11月1日起,总投资5000余万元、总长度33.578公里的果子沟路段牛羊春秋季节转场专用牧道开始试运行

  在果子沟牧场的牧民中,距离冬牧场最远的一户是牧民巴哈,他家的冬季草场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阔克江巴斯,要行走五天半大约三百公里。他告诉我们,由于牧道一般都在荒山和戈壁中,沿途没有人家,政府搭建的临时补给点也很少,自己每天必须要连续行走近20个小时才能到达下一处补给点,不然就只能在荒郊野外风餐露宿,不仅不能休息,还要担心牛羊走失或被狼袭击。

  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和七八级大风的肆虐之下,雪粒被狂风裹挟刺痛在人的脸上,空气变得稀薄,叫人透不过气。记者与巴哈在赛里木湖旁边的牧道上驱赶牛羊艰难前进,从凌晨四点出发到下午两点一直行走不辍,牧民只有在牛羊停下吃草的时候才能掏出两块烤馕啃上几口,这片刻的停留就是奢侈的休息时间。

  牧民们的冬季牧场就是他们口中的“冬窝子”,一般都位于山谷中的低洼处,基本没有风,这样在冰天雪地的北疆才可以抵御刺骨的严寒。但若要进入冬窝子,就注定要翻山越岭,此时善于负重的骆驼和马匹就派上用场。此时的牧道就是没有道路,上山的坡度几乎呈60度到70度,转角处的悬崖只容一匹马可过,若跌下便是万丈深渊,而这样的路牧民每年都要走,早就习惯了。

  千百年来,转场是写在哈萨克族牧民史册里,最惨痛、最壮烈、最惊心动魄的一笔,是一部充满悲壮色彩的史诗。漫长而艰辛的转场路上,牧民们凭着自身单薄的力量,保护着他们的牛羊,长长的牧道,像绳子,一圈一圈,捆住了牧民的心,也捆住了牧人的洒脱豪迈。空旷深远的大山里,牧民粗重的呼吸,牛羊的哀鸣,伴着清脆的驼铃……组成了一曲哈萨克族牧民悲壮凄凉的放牧之歌。

编辑:魏仕杰

央广推荐

热播视频

更多>>